阳氏

分布地区
沂水郡:即今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境域。
陇西郡: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(甲子,公元前279年)置郡,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,治所在狄道(今甘肃临洮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、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、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,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、临洮县、巩昌县、秦州市一带。
阳都县:汉朝时期县名,隶属于徐州琅琊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。

历史来源
阳(Yáng )姓源出
1.源于姬姓,出自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2.源于鲜卑族,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3.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,属于封邑名称为氏。4.源于芈姓,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,属于封邑名称为氏。5.源于复姓,出自古代以阳为字的复姓,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。6.源于契丹族,出自宋朝时期西辽政权纳喇氏部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7.源于蒙古族,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8.源于改姓,出自南宋时期开国男杨大巽,属于避难改姓为氏。9.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10.源于姬姓,出自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阳国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11.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
得姓始祖

阳樊(姬樊)、季孙阳虎(阳货)、阳处父、令尹子瑕(公子瑕、芈瑕)、耶律·大石、别帖乞·屈出律、杨大巽(阳大巽)。阳姓出自姬姓,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,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(今河南省济源东南),世称阳樊。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,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,遂成阳姓。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。
迁徙分布

阳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,在中国大陆名列姓氏排行榜的第一百六十七位,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,人口约六十万三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0037%左右,望族出沂水郡、陇西郡。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大约2500多年的前,周景王年间,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,阳国灭亡后,阳国的子孙,为阳姓是周景王的后代。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,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了怀念故国,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。另外,关于阳氏的源流,《姓考》一书曾经指出,阳是古国的名称,周惠王时,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,阳国亡,子孙就以国为姓。而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上则说,阳国与齐国邻近,闵二年,齐人入侵,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。此外,《广韵》上说,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,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,迁到燕国,以故国命姓氏,望族出于玉田。也就是说,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。阳姓是周景王的后代。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,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方。大约2500多年的前,周景王年间,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,阳国灭亡后,阳国的子孙,为了怀念故国,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。另外,关于阳氏的源流,《姓考》一书曾经指出,阳是古国的名称,周惠王时,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,阳国亡,子孙就以国为姓。而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上则说,阳国与齐国邻近,闵二年,齐人入侵,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。此外,《广韵》上说,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,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,迁到燕国,以故国命姓氏,望族出于玉田。也就是说,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。山东省的泰安市泰山区、新泰市,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阳朔区、临桂县,甘肃省的东乡市、陇西县,河北省的玉田县,湖南省的道县、醴陵县、攸县,四川省的广元市朝天区、巴中市营山县、平昌县、自贡市,贵州省的威宁市,重庆市的梁平县,湖北省的广水市,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,台湾省,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,均有阳氏族人分布。
堂号

沂水堂:以望立堂。
阳都堂:以望立堂。
陇西堂:以望立堂。
家族名人
阳 尼:字景文,北魏无终人,少好学,博通群籍,征拜秘书著作郎。尼一生著书数千卷,所造《字释》数十篇,未就而卒。
阳休之:阳尼重从孙,字子烈。东魏武定年间,官至黄门朗。北齐天统年间,官拜吏部尚书。北周武帝年间,官拜州刺史。著有《幽州人物志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