宰父

宰父(zǎi fǔ)姓源流纯正,源出有一:
出自周朝宰父的后代,以官名作为姓氏,与宰姓的一支同源。宰父氏得姓于春秋战国时期,宰父(fǔ 音府,河上公注:“父,始也。”“宰父”,指周朝太宰官之始)是周朝的一个官名,职责是管理王朝的内外事务。宰父官的后代,大多数用祖上的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,称为宰父氏。后来宰父氏也有改成宰氏者,成为宰氏的一支。据《孔子家语》记载“孔子弟子有宰父黑”可知,宰父氏得姓于春秋战国时期,宰父黑是当时的鲁国人。单姓的宰氏。又据《元和姓纂》的记载,是“周大夫宰孔,周公之后,以官为姓”。因此可论断,宰父和宰氏原来是一家人,是由复姓改为单姓的。其发源地在鲁国,即今山东。望族居鲁郡(今山东省滋阳县西一带)。

亓官

亓官姓起源
亓官复姓,以官职得姓。古代亓和笄是同一个字。《姓氏寻源》载:“亓与笄同,掌笄官之后”。古时有专门掌管笄礼的官。那时少年满十五岁要行成年礼,在头发上插笄(簪子)。王族和贵族把这种仪礼看得很隆重。孔子19岁结婚,娶的一个夫人就是宋国的亓官氏。她是宋国笄官的后代。春秋时,各个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,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。亓官复姓,后来演化成单姓亓。

鬱氏

鬱姓后世和郁姓混为一姓,但两者来源不同。
鬱姓与蔚姓同源。古时鬱蔚同音,后来即有蔚姓改为鬱姓者。
郁姓以地名为姓。古时有郁国,春秋时为吴国大夫封邑,其后代即以郁为姓。

汪氏

汪姓起源
1、为汪芒氏所改,据《通志-氏族略-以名为氏》所载,防风氏在商朝为汪芒国,故址在今浙江省武康县东,其后简为汪氏。
2、出自姬姓,以邑名为氏.春秋时鲁桓公庶子名满,食采于汪(在今山东省)其后以邑”汪”为氏,一云,鲁成公庶子受封于汪邑,其后亦有汪氏。

邰氏

源于姜姓,是周族始祖弃的后代。周部族的始祖叫后稷,姬姓,名弃,为姜??所生。姜姓有邰氏,为炎帝之后,嫁给帝喾。相传,有邰姑娘姜??,未出嫁前,生活在有邰氏部落(在今陕西武功境内)里。有一天,她与同伴到野外去玩,看到田野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,姜??出于好奇心,将自己的脚踩上去比大小,谁知这一踩就心有所动。回去以后就怀孕了,生了一个男孩。这个孩子生下来就没有父亲,她怕人笑话,就把他丢弃在小巷里。

湛氏

湛姓起源
以地名为氏,《左传-襄公十六年》载有湛阪,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。据《路史》云:河阳轵有湛水,傍有湛城。
湛水有二:在河南省济源县西南,一源出河南宝丰县东南,至襄城县境入北汝河,以地名为氏的湛姓出自多处。一说出自夏同姓诸侯湛灌氏,此系牵强附会,不可信。

邵氏

出自姬姓,为黄帝,炎帝之后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邑为氏》、《万姓统谱》等史料所记载,周初大臣召康公,周同族,姬姓,因食邑于召,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,被称为召公或召伯。周武王灭商后,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,与周公旦诸子凡、茅、蒋、邢、祭、胙、卫以及郑等国一起,环绕古商朝都城监管商之遗民。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北燕国,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,三子南迁伏牛山东端南麓的南召,以别济源的北召。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,陕西的召被秦吞并。春秋后期公元前513年,召简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,召国亡,子孙四散,即以召为姓。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,再东北入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,又东迁山东惠民的邵城,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。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。 邵、召古时通用,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,三国以后多用邵,河南汝南、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。根据习惯,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、召为两姓,汉族中以邵姓为多。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。由于这支为邵姓的主体,故而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。

龚氏

分布地区
郡望 武陵郡:西汉时,治所在义陵(今湖南省溆浦南),东汉移治临沅(今湖南省常德市)。六 桂:指“六姓联芳”之誉称,隋代治所在闽县(今福建省福州市),唐代移治晋江(今福建省泉州市)。

黎氏

分布地区
京兆郡:汉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职掌相当于郡太守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西安市西北),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地。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,改官名为太守。此支黎氏,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。九真郡:公元前三世纪末,南越赵佗置郡。公元前111年入汉,相当于今越南清化、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。宋城郡:隋时此地为雎阳,是宋朝的治所,宋时改雎阳为宋城,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。

龙氏

分布地区
郡望 武陵郡:汉高帝时置郡,治所在义陵(今湖南省溆浦南)。相当于今湖北长阳、五峰、鹤峰、来凤等县,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,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、龙胜等地。东汉移治临元(今湖南省常德市西)。天水郡:西汉元鼎三年(公元前114年)置郡,治所在平襄(今甘肃省通渭西北),西晋时移窒上?(今天水市),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、秦安、甘谷等市县地。武阳郡: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,治所在贵乡(今河北省大名东北),唐代又改为魏州。相当今河北大名、磁县、涉县、武安、临漳、肥乡、魏县、丘县、成安、广平、馆陶、河南滑县、浚县、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。太原郡:战国秦庄襄王四年(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太原市西南),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、交城、平遥、和顺间的晋中地区。武昌郡:公元221年孙权分江夏、豫章、庐陵三郡置郡,治所在武昌。西晋时有今湖北省长江以南,嘉鱼、咸宁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、瑞县等市县地。南阳郡: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(前272年)置。治所在今宛县(今河南省南阳市)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、内乡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、郧县间地。其后渐小,隋初废。龙述为山都长,山都是南阳郡的一个县。